◇文紫湘
濂溪井是一口普通的水井,在道山腳下、樓田堡村落的東頭。石竇里自然涌出的一股清泉,水量豐沛,四季不涸,千百年來,為樓田堡村民的飲用水源。
樓田堡古村的歷史相當悠久,其得名緣于早先的駐軍屯墾,在溪河邊以木樁架土為田,層層壘疊,遂稱樓田。因為軍隊扎營的緣故,其河流亦稱營水,即今濂溪河。
樓田堡周氏遷居于此的時間,大約在唐宋之際。周氏始遷祖任職延唐(今寧遠縣),“五傳至從遠,始遷營道(今道縣)”?!吨苁献遄V》記載,最早遷居營道的先祖周從遠,為北宋建隆元年(960)的武進士,官至馬步指揮使。周敦頤的祖父系周從遠的單傳獨子。其祖父生六子,周敦頤的父親周輔成排行第四,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官至賀州桂嶺令。
周敦頤出生于北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五月初五日,他的父親大約在此時因素性淡泊,厭倦官場約束,辭職歸隱,埋首桑梓,與眾兄弟談古論今,吟詩作對,研究學問,過著自在的田園耕讀生活。周敦頤于此發(fā)蒙,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五歲時“辨五星堆于宅之左右前后,分配五行”傳為佳話。傳說,他還曾到距樓田堡十余華里的神奇溶洞——月巖讀書悟道,受“一洞三月”的自然景象啟發(fā),后來描繪出別具一格的“太極圖”,著作堪稱理學經(jīng)典的《太極圖說》。
周敦頤14歲時,父親周輔成去世,跟隨母親鄭氏到汴京(今開封)投奔舅舅當朝龍圖閣學士鄭向,就此離開樓田堡。在汴京,天資聰穎的少年周敦頤得到了舅舅鄭向的悉心關(guān)照與精心指導、培養(yǎng)。19歲時,鄭向?qū)磾⒗@得的一次封蔭子侄的機會,給了外甥。周敦頤“試將作監(jiān)主簿”,被錄為吏部試用文秘人員,進入公務(wù)員序列。隨后,舅舅與母親相繼逝世,周敦頤守喪期滿,由吏部調(diào)任洪州分寧縣(今江西修水)主簿,正式步入仕途。
在三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中,周敦頤先后任職洪州、郴縣、南昌、合州、虔州、永州、邵州、廣南東路、南康等地,官職雖然不是很高,但留下的政聲卻很大?!胺菜R蒞,皆有治聲”。初任分寧縣主簿,處理一起久拖之案,一審立決,贏得“老吏不如”的好評。在擔任廣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期間,他“以洗冤釋物為己任”,處理了一大批案件。他非常重視教育工作,每到一個地方任職,“首修學校以教人”。邊理政,邊講學。他的兩個著名的學生程頤、程顥,后來將他的學問發(fā)揚光大,開創(chuàng)了理學(或稱道學)一脈。集大成的四傳弟子朱熹,尊之為理學鼻祖。
在就任永州通判一職時,50歲的周敦頤曾攜二子回營道樓田堡掃墓祭祖。56歲那一年,他離開官署,回到構(gòu)筑于廬山之麓的濂溪書堂,開始了為期兩年的退隱生活。熙寧六年(1073)六月七日,周敦頤以疾卒,享年57歲。宋代度正《濂溪先生周公年表》記載,周敦頤在嘉佑六年(1061),于遷職虔州通判途中路過廬山,“既愛廬山之勝,遂卜居山下,因溪流以寓故鄉(xiāng)之名,筑室其上,是為濂溪書堂?!彼崆斑x好了自己的歸宿之地。
周敦頤被稱為濂溪先生,他家鄉(xiāng)田野中的小河叫濂溪,寓居地門前的小溪也叫濂溪,他曾經(jīng)辦學的學堂皆稱為濂溪書堂或濂溪學堂,各地供奉其英靈的廟宇稱為濂溪祠,故鄉(xiāng)樓田堡被稱為濂溪故里,“濂溪學”還是一門經(jīng)久不衰的顯學。其塑造君子人格的小品散文《愛蓮說》,膾炙人口。近人在長沙岳麓書院撰聯(lián)曰:“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余波。”充分彰顯了源于周敦頤的理學和湖湘學派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響。
正是因為這種重大而持久的影響力,讓烙下周敦頤早年生活印跡的故鄉(xiāng)山水,沾溉靈性,澤披光輝,蒙上一層神秘的文化面紗。樓田堡后背的象形豸山由此改名為抽象的道山,山上的巖洞改名為道巖,門前的小河稱為濂溪河,村頭的飲用水源喚作濂溪井。這股自道山之麓涌地而出的清澈井泉,源源不斷,被視為周敦頤開創(chuàng)理學的肇始象征,井眼巖壁上勒刻著“尋源”“圣脈”等大字。普普通通的濂溪井,由此而升華為一眼神圣的文化泉水,哲學圣脈,成為千年理學文化潺潺不息的“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