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微電影《啟漢 啟漢》賞析
◇周甲辰
江華瑤族自治縣是全國瑤族人口最多的縣,被譽為“神州瑤都”。同時,該縣又是革命老區(qū)縣,全縣有紅色遺址遺跡和紀念設施100多處。這里走出了李啟漢、陳為人、江華等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家,紅七軍曾在這里英勇奮戰(zhàn),中央紅軍長征路過這里時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烈士的鮮血。為了讓紅色文化資源“活”起來,“火”起來,該縣近年來整修先烈故居,建設紀念場館,打造紅色教育精品線路等,做了很多工作。他們還編輯了《絕對忠誠——百年瑤都紅》一書,真實記錄該縣近百年來革命與建設的風雨歷程。作家陳茂智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白帆船》,融瑤山風情與時代風云于一體,描敘瑤族青年反抗黑暗,投身革命的艱難歷程。今年國慶期間,縣委、縣政府又聯(lián)合永州市總工會推出微電影《啟漢 啟漢》,表現(xiàn)李啟漢短暫而輝煌的人生歷程,謳歌他愛國憂民、忠貞不屈等優(yōu)良品德。影片詩意濃烈,感人肺腑,上網(wǎng)首映后,深受網(wǎng)友喜愛,點擊率不斷攀升。
一、塑造詩性人格
李啟漢,江華縣碼市鎮(zhèn)人,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中國工人運動的先驅與杰出領袖?!秵h 啟漢》濃縮了他一生主要事跡,突出表現(xiàn)他救國救民理想超越一切的價值抉擇。一是超越千里瑤山。影片一開始就伴隨渾厚悠遠的音樂展示莽莽蒼蒼的江華瑤山。在影片中,李啟漢讀小學時就立志成為“經天緯地之才”。老師告訴他和同學們,青年人若只顧圖享安樂,“國家必定遭受異族的欺侮與虐待,甚至于要亡國滅種”。受此影響,他萌發(fā)了走出瑤山,尋找救國救民道路的強烈愿望。二是超越骨肉親情。影片中有一個片段讓人印象深刻,那就是母校師生齊聲朗讀李啟漢寫的訣別信。那封信是李啟漢十六歲時寫給母親的。他在信中說,自己的理想是“挽救中國,獨立于世界”,并說:“看到國家將亡,不得不丟掉慈愛的母親”。可以說,李啟漢雖然深愛自己的母親與家人,但是,他無法放下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三是超越榮辱得失。李啟漢走出瑤山后,積極投身革命,“畢其一生為勞苦大眾爭權益”。他組織示威游行,出版進步刊物,發(fā)動工人罷工等,為此曾三次被捕、兩次入獄,在獄中受盡酷刑與折磨,但他始終不低頭、不屈服。影片展示了他出獄時的慘狀:滿臉胡須楂子,步伐蹣跚,身體蜷縮,眼睛對光線極不適應。四是超越個人生死。李啟漢從小就知道偉大事業(yè)“絕非旦夕可以成功,”需要艱苦的“日積月累”。因此,他離開家鄉(xiāng)時就有了“即便是死在戰(zhàn)場上,也在所不惜”的堅定信仰。在廣州“四·一五反革命政變”中,他視死如歸,決不妥協(xié),最后被秘密槍殺,年僅二十九歲。總的來看,影片所塑造的李啟漢純粹高尚、無私無畏,他的身上始終閃耀著英雄主義光輝,呈現(xiàn)詩性氣質。
二、建構詩性境界
微電影放映時間短,容量有限?!秵h 啟漢》一劇連同拍攝花絮和演職員表在內僅用時23分27秒,為在有限篇幅內完整呈現(xiàn)先烈生平,給人鮮活美感,制作者作了精巧安排。一是演繹詩性場景。1945年3月,毛澤東曾給李啟漢的妹妹李惠馨(夏明)寫信,勉勵她“繼續(xù)為黨工作,以繼啟漢、中夏之遺志”?!秵h 啟漢》給主要幕后解說安排夏明的身份,深情的敘說讓人感到親切真實。影片以幕后解說為線索,串起一個個事件碎片與活動場景,形成一串炫目的珍珠。幕后解說承擔主要敘事功能,語言概括精要。場景的選取與呈現(xiàn)則主要是為凸顯性格,抒發(fā)情感,呈現(xiàn)詩意,因而具體而生動。李啟漢離開家鄉(xiāng)時,母親帶著弟弟妹妹為他送行,彎彎的山道、悠悠的江水與緩慢移動的扁舟無不蘊藏著深厚的親情與鄉(xiāng)情。李啟漢就義后,他的妹妹和即將臨盆的愛人去刑場尋找遺體,影片所呈現(xiàn)的景象是黑夜、迷霧、閃電、暴雨、雷鳴,兩個柔弱的女子撕心裂肺地呼喊著,在遍地橫七豎八的烈士遺體間爬行,畫面催人淚下。影片中登高望遠的場景讓人興致勃發(fā),游行罷工的場景讓人激情澎湃,同學戰(zhàn)友集會交流的場景讓人溫暖如春。整部作品敘事雖不完整,但卻具有強烈的詩性氣質與審美感染力。二是運用詩性鏡頭。影片表現(xiàn)“五·四運動”、京港大罷工和“四·一五反革命政變”等歷史事件都從文獻中剪輯了黑白鏡頭,具有很強的歷史感,能將觀眾迅速帶入特定的歷史時代,激發(fā)詩性的感悟。影片中常還用到一些景觀鏡頭,諸如青山綠水、古村石橋等,寧靜美麗的景觀不僅能激發(fā)人家園意識與家國情懷,還與喧囂混亂的時代形成鮮明對照,讓人印象深刻。
三、抒發(fā)詩性情感
《啟漢 啟漢》帶有強烈抒情色彩,敘事的細膩與完整性常要讓位給情感的抒發(fā)。影片中有少年登高的狂野,也有母子離別的深情;有游行罷工的激情,也有身陷囹圄的屈辱;有烈士就義的悲慟,也有后人紀念學習的欣慰等,人物的赤子真情、青春激情、革命熱情與時代精神有機融合在一起,情感跌宕起伏,整體呈現(xiàn)抒情詩的節(jié)奏與旋律。影片在情感抒發(fā)上也頗具特色,一是用詩性的意象寄寓情感。無論是在偏遠的江華,還是在大都市上海,影片中都曾多次出現(xiàn)油燈的意象。油燈的存在不僅是照明的需要,更是思想啟蒙的象征,代表著光明與希望。李啟漢離開故鄉(xiāng)時,母親送給他被褥和蚊帳;李啟漢走出監(jiān)獄時,一定要帶上那被褥和蚊帳。被褥和蚊帳在這里無疑是血肉親情的象征。影片中還多次出現(xiàn)古建筑的意象、青山綠水的意象等,它們也都具有明確的象征意義并蘊含豐富的情感。二是用主題曲與場景音樂渲染情感。影片中的音樂與主題曲不僅具有地域與民族色彩,還蘊含強烈的情感。李啟漢告別親人,遠離故鄉(xiāng)時,鏡頭中響起深情悠揚的民歌聲,歌聲渲染了難分難舍的骨肉親情。李啟漢就義后,刑場上響起哀痛凄婉的歌聲,那歌聲與風聲、雨聲、雷聲以及親人的呼喊聲交織在一起,動人心魄。三是用先烈身后的紀念活動升華情感。李啟漢就義多年后,妹妹滿頭銀發(fā)依然記得他青春勃發(fā)的模樣,常因他聯(lián)想起眾多“干大事”的烈士。今天,母校老師還以他為范本教育學生。一批又一批少先隊員、青年學生、共產黨員來到他的故居,向他的銅像行注目禮。這些都說明李啟漢事跡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在影片中,這些內容有如長篇抒情詩的尾聲,是情感的升華,也是主題的深化。
綜上所述,《啟漢 啟漢》以詩性形式塑造詩性人格,抒發(fā)詩性情感,作品滿溢青春激情,閃耀信仰光輝,既具有思想性,也具有藝術性;既具有教育性,也具有觀賞性,堪稱讓紅色文化資源“活”起來的成功范例。正因為如此,它曾被譽為“錘煉絕對忠誠的鮮活教材”。